听新闻
放大镜
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
2021-09-22 11:02:00  来源:高检网  作者:通崇检

  今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发布4批30件行政检察典型案例,内容涉及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拆迁安置补偿、土地房屋登记、婚姻登记等多个领域,全景展示了行政检察“一手托两家”、监督促进相关行政争议妥善解决的政治智慧、法治智慧和检察智慧,体现了检察机关求极致、办实事、解难题的为民情怀和担当精神,为检察人员办理类似案件做出了“样子”,提供了指导,也成为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这些案例涉及的行政争议,大多是发生在群众身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但有的却经过多年行政处理和司法诉讼,没能得到妥善解决,有的程序“空转”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给当事人、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带来很大伤害。检察机关在依法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同时,也要以案为鉴,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反思审视如何改进自身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小案”里面有政治。从来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一个简单的工伤认定、土地房屋或者婚姻登记纠纷,表现出的是某一个行政争议和司法案件,但其背后反映的可能是一类问题或者治理漏洞,体现的是社情民意,关系着民生福祉,关系社会治理和安全稳定大局。老百姓也往往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件,尤其是事关自身利益的个案,来看我们的司法制度,看我们的党和国家,看这个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案件都是“天大的事”。司法办案要心怀“国之大者”,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从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分析、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不仅要遵循“文本法”,还要综合考虑天理、国法、人情,把司法目的与司法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办案就是办人生。“我们办的其实不是案子,而是当事人的人生”。有的官司从基层行政机关打到最高司法机关,几经往复,当事人从人生壮年申诉到耄耋之年,深受其累;有的因此造成巨大财产损失,本人及其家庭受到重大影响,人生被彻底改变。针对这些案件反映出的行政诉讼“程序空转”、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难等问题,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加强行政检察监督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活动,解决了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彰显了司法为民的检察担当。我们要牢记人民检察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办案就是办百姓人生的宗旨情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带着感情去办案,千方百计为百姓求公道,为群众减讼累,为社会消戾气,让公平正义早日实现。这样才能做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对法律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而不至于沦为冷冰冰的办案机器、司法流水线上的熟练工,我们的人生也将因此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求极致、办实事。群众不得已求告上门,满怀信任和期待,希望司法机关为其主持公道、解决难题,理应得到认真对待和真诚帮助。我们辛苦一点、麻烦一点,群众就少折腾一点、多满意一点。要从先进典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转理念、转方式、转作风,依法履职求极致、办实事、解难题,少一些程序“空转”、案件“旅行”,多一些担当负责、实质性化解;少一些故弄玄虚、冷漠生硬,多一些接地气、有温度的释法说理,采取公开听证等老百姓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把“法理”讲清、把“事理”讲明、把“情理”讲透,努力让当事人既解开“法结”又解开“心结”,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

  坚守法治信仰。法治是规则之治、公正之治,也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典型案例所涉行政争议的最终解决,无一不是依靠法治的力量,关键都在于通过依法审查核实,找准了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找到了依法处理的正当途径。这也启示我们,司法办案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善于从专业角度、以专业素养提出让法庭认可、群众信服、社会接受的监督意见;善于以尊崇法治、维护法治、捍卫法治的实际行动,推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引领全民守法社会风尚,推高法治信仰。

  此刻,不由又想起今年春节后刷屏的一则视频:小姑娘在家门口送爸爸外出打工,一句“爸爸,你有空了回来看看俺”,让无数网友动容。复兴路上,许多家庭如他们一样,在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和公共法治产品的提供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检察权,为人民和他们的父母妻儿,提供宽心、舒心、暖心的司法保护,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每一位善良向上的公民,守护他们稳稳的幸福。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检察院)

  编辑:葛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