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严启发: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
2020-10-28 10:36:00  来源:高检网  作者:通崇检

  耕无地、商无路、学无门,是磨石沟村的真实写照。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村落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的深度贫困村。青海省检察院检察官严启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立志带着村民脱贫致富,一个也不能少。

  暗下决心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2015年10月,我作为扶贫工作队员,被青海省检察院选派到共和乡磨石沟村开展扶贫工作,2017年5月被任命为驻村第一书记。初到磨石沟村时,发现村里竟然没有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村民仅靠一亩三分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严启发告诉记者。

  “我们这个大山顶上的村子,几十年了都没能脱贫,来了个年轻的第一书记就能脱贫了?”对这个年轻的扶贫书记,村民更多的是质疑。听到村民的议论,严启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脱贫不能落下一个人。

  严启发吃住在村里,步行上下山、入户走访是他每天的工作常态。他的手机计步器每天都有两万多步,长期占据“微信运动”榜首。他按照“五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经过数月走访调查,基本摸清了村情和农户家底,为日后的精准扶贫打下扎实的基础。

  加强支部建设帮助村民解难题

  “一个村的发展,没有组织,没有领导,都是空谈。”严启发说道。面对入村时支部建设停摆、“两委”工作停滞的现状,严启发从健全“两委”班子入手,结合掌握的调研资料,组织村民选举了两名80后、90后村干部,分别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随后,通过建立党员群众微信交流群,经常性地向群众推送党的扶贫惠农政策,通过与群众唠家常话发展,了解村民想什么、要什么,还有哪些困难,为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积累宝贵的一手资料。

  “组织有了,更多的要依靠组织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思想问题。”严启发说,贫困村不仅有基础设施等“硬件”问题,而且“等靠要”“读书无用”思想较为普遍,这里成年人不重视学习,孩子基本上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了。

  “脱贫攻坚,思想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传播正能量,教育引导村民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极为重要。”严启发说。在实际工作中,他总结了工作“三分法”,即对常住留守人员采取每户必访,当面讲解脱贫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年轻人,就通过公众号“磨石沟新篇章”随时推送国家政策和相关信息,让年轻人及时掌握村情动态;对党员则利用支部党员大会传输新理念,要求党员村干部带头做带头讲,做给左邻右舍看、讲给身边亲属听。时间一长,“三分法”成了严启发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秘笈。

  撸起袖子带领村民奔小康

  磨石沟村土地贫瘠、用水困难,农业生产效益不佳,为了找到合适的脱贫项目,严启发反复调研论证,最终锁定了光伏产业脱贫项目。“两批项目完成后,能为贫困户每年带来9.9万元收入。”严启发信心满满地说。

  脱贫项目上马后,严启发又开始推动磨石沟村易地搬迁,他想让脱贫攻坚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一开始,村民不太接受搬迁,严启发就挨家挨户做工作。直到2018年底,磨石沟村所有贫困户搬迁至乐都区新建的新兴农村小区,2019年,非贫困户也陆续搬迁。

  “搬下山后生活条件和过去相比真是天差地别。”说起自己的新家,村民李仲岳脸上洋溢着喜悦。李仲岳说,搬迁前,一直住土坯房,眼见老房子倾斜得快倒了,想盖新房却没有钱;搬迁后,住进了80平方米的单元楼,客厅、卧室、阳台、厨卫,设施一应俱全。夏天,小区内花木成荫,冬天地热供暖。搬迁之后,李仲岳在建筑工地工作,每月能够拿到5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搬出来了,没了耕地收入,村民靠什么生活?严启发考虑到这个问题,四处联系企业培训,组织村民参加就业培训班,积极搭建就业平台,解除了搬迁村民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严启发通过多方协调,对无力发展产业的5名贫困户实施了“低保兜底”政策,为重度残疾人争取到重度残疾“补贴政策”,帮助无力支付危房改造资金的贫困户协调救助金。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和一系列扶贫措施多管齐下,如今的磨石沟村彻底拔去了“穷根”。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让村民们感受到了脱贫工作带来的实惠。年轻的严启发做到了脱贫致富一个也不能少。

  (本报记者李维 通讯员王丽坤)

  编辑:葛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