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张光(中)操作无人机进行现场取证。
2022年7月,我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带领山东省检察机关援藏工作组,从济南来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开展业务援助工作。飞机降落在日喀则机场时,稀薄的空气让我胸口发闷,抬头望见湛蓝天空下的皑皑雪山,心里燃起一团火。这片高原,将是我接下来要用心守护的地方。
把经验变成“种子”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这是我踏上日喀则土地时,心里默念的一句话,也成了我在这片高原上践行使命的力量源泉。
刚到日喀则的那周,高原反应成了最大的“拦路虎”。夜里头疼得像要炸开,勉强睡两三个小时就得起来吸氧,可一想到还有工作等着,哪敢耽搁?我带着工作组一头扎进基层,白朗县、桑珠孜区、南木林县……我们一个个基层院跑,和当地干警围坐在火炉旁拉家常。他们握着我的手说:“我们办案子总觉得心里没底,你们来得真是太及时了!”
我知道,单纯“输血”不够,得让当地检察工作能够自己“造血”。我组织工作组的干警们从山东的办案经验里挑干货,准备了《确定刑之初探讨》《刑事检察核心数据的注意事项》这些课件。第一次远程授课那天,从屏幕里专注的眼神,我感受到了援藏的意义。结束后,时任日喀则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次仁罗布总结道:“山东检察同仁们关于量刑的思考太实用了,下一步我们要广泛应用在办案中。”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
日喀则市检察院有一起刑事申诉案件存在争议,原判决下来后,申诉人一直不服。我和工作组的干警们拿着卷宗逐字逐句抠细节,记得那天讨论到凌晨两点,办公室的酥油茶换了三壶,同来援助的检察官刘通突然一拍桌子:“张主任,我懂了!关键是要从主观恶性入手分析!”后来,我们和办案检察官开了多次联席会议,一条条分析证据、探讨法理,最后确定了案件定性和办案思路,日喀则的检察同仁说:“你们这股较真劲儿,我服!”
这份认可,让我更加坚信,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是我们检察官共同的职责与使命。
融入高原大家庭
援藏时,我儿子还在读小学,每次视频通话,他总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陪他去动物园。在日喀则工作之余,我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对当地检察事业发展的动力。
每天和当地干警工作生活在一起,我们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一家人。在一次谈话中,我了解到日喀则检察同仁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时总犯难——地太大了,交通不便、人迹罕至,开车跑一天都看不完一片草原,更别说取证了。“要是有架无人机就好了。”干警扎西说道。我记在心里,连夜联系济南某培训机构,电话里反复沟通,终于敲定了培养计划。我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日喀则市检察院政治部主任黄崇伟,他高兴地说:“等我们学会飞无人机,第一个就去拍纳木措的美景给你看!”
看到日喀则市检察院的12309检察服务中心空间小,群众来访、工作办案不便利,我对照全国文明接待室的建设标准提出改造方案。
凌晨三点接到驰援通知
我的宿舍就在检察院里,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在办公室梳理工作思路。援藏时间有限,我希望能实实在在帮当地群众解决些难题,让他们感受到检察温暖。
2022年8月疫情期间,凌晨3点接到驰援曲布雄乡的通知时,我和队员们三分钟穿好防护服。物资仓库里堆着小山似的帐篷,我们咬着牙搬,缺氧让我眼前一阵阵发黑,好几次差点栽倒在箱子上。刘通年轻,硬撑着搬最重的帐篷构件时,突然直挺挺倒下去,吓得我们赶紧掐他的人中。他醒过来第一句话是:“箱子……没摔破吧?”
干到中午实在累得不行,我们就躺在仓库外的水泥地上歇会儿。阳光晒得地面发烫,衣服混着汗水黏在背上,可没人抱怨。那天我们转运了20多吨物资,等送到临时点时,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没水没电,我和队员们住在简陋的宿舍,听着窗外的风声,心里却很踏实——早一分钟送达,群众就多一分安全。
搭建两地检察人的“连心桥”
群众的“关键小事”就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召开前,我带着工作组接下了调度任务。结合办案经验,我制定了隐患排查、案件报告等一系列工作预案下发全市检察机关,确保了二十大期间全市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半年援藏期结束那天,寒风凛冽,日喀则市检察院检察长次仁多吉带着院领导在检察院大门口为我们送行,给我戴上洁白的哈达,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他说:“小张,记得要常回来看看。”
如今,我已结束援藏工作回到济南,但与当地干警仍保持着密切联系。2024年,我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检察机关对口援助工作先进个人。180多天的朝夕相处,有太多难忘记忆——为攻克疑难案件,我们一起挑灯夜战;为抗击疫情,我们共同冲锋在前……这些画面常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一次援藏行,一生高原情。这片净土带给我的远比我付出的多,我甘愿做高原上一粒坚韧的种子,以初心和使命继续践行这份援藏情怀,搭建起两地检察事业交流的“连心桥”,用心守护这份跨越千里的深情。
(本报记者匡雪通讯员丁洪亮整理)